近年来,随着铁路客流量激增,站台端部人员误入引发的安全事故频上热搜。据《2023年中国铁路安全白皮书》显示,超67%的站台险情源于周界防护设备误判。面对复杂环境识别难、响应延迟高、系统兼容性差等行业痛点,广州忘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智能周界防护告警设备,能否用“AI+国产芯”组合拳打开新局面?本文深度解析技术突破背后的安全逻辑。
一、行业痛点:为什么传统防护系统“力不从心”?
(配图:传统设备误报新闻截图+站台拥挤实拍图)
误判率高:单一RFID技术易受金属干扰,旅客携带行李箱时频发误报警;
环境适应性差:雨雾天气摄像头识别率骤降,夜间基本“半盲”;
被动响应:报警后需人工二次确认,延误处置黄金时间;
数据隐患:进口系统底层代码不透明,曾发生多起境外漏洞攻击事件。
二、技术拆解:三大创新如何重构站台安全防线?
1. 双鉴识别:给防护系统装上“人脑”
第一重防线:工作人员佩戴加密UWB电子工牌,设备20米内自动感应身份;
第二重防线:内置自研AI算法,通过200万种服装/动作/体态数据训练,可区分“工作人员”与“靠近旅客”,识别准确率达99.8%;
智能学习机制:自动标记连续3次误入同一区域的人员,推送重点监控预警。
2. WonenOS系统:国产化背后的安全密码
快:基于轻量化架构设计,从识别到声光报警仅需80毫秒,比传统系统快5倍;
稳:通过-30℃极寒测试与65℃高温箱连续运行实验,适应全国所有气候区;
安全:支持国密SM4加密算法,数据本地化存储。
3. 落地实践:从“好用”到“用好”的智慧运维
快速部署:设备预装自适应支架,支持壁挂/立柱安装,通电即用;
开放API接口:已成功接入路局平台。
三、趋势洞察:智能化防护如何引领铁路安防变革?
政策驱动:符合《“十四五”铁路网络安全规划》中“关键系统100%国产化”要求;
技术融合:未来或接入车站数字孪生系统,实现“监控-预警-处置”全闭环管理;
成本优势:较进口同类产品价格低40%,运维人力成本减少2/3。
结语:
当AI遇见国产化,站台安全防护正从“被动响应”走向“主动进化”。或许不久的将来,这套系统将成为中国铁路的“标准配置”。